正在籠罩全球的金融危機,開始催生工業危機,無論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制造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各國政府該如何應對呢?英國的一份權威雜志最新一期封面文章看來,雖然制造業盛衰關乎民眾的信心,但政府對制造業的救助在實施上有相當難度。那么,就此任其自生自滅嗎?這家雜志并沒能給出完美的答案。
不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勇教授對全球制造業前景持謹慎樂觀的態度,對中國制造業的前景則充滿信心。
最新數據:
制造業下滑
如果打算將一個集裝箱用船從東亞運到歐洲,其報價現在低得讓人吃驚。倘若時間倒回到2007年夏天,其報價可能要多出1400美元。全球制造業正在衰退,從這些裝不滿的集裝箱就可以“窺豹一斑”。
在德國,去年12月份的機床訂單比前年同期減少了40%;在美國,今年1月份的汽車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60%。早在去年,這場金融危機的全球破壞性就已經顯現出來了,而制造業的嚴重性直到最近才露出“冰山一角”。這是因為,人們往往從國家民族的角度來看待制造業問題。很多時候,制造業甚至與民族主義糾纏在一起。但無論如何,制造業在這場全球性危機中未能幸免于難。
在最近3個月里,美英的工業產值分別下降3.6%和4.4%。如果折合成年率,其工業產值分別下降了13.8%和16.4%。許多英美人喜歡將制造業的衰退歸咎于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然而,對于那些更多依賴于制造業出口的國家來說,制造業的衰退更為嚴重,因為其產品的出口對象是那些“舉債度日”的國家。